也谈读博后是否当寻找教职

我在申请时,读到过很多材料,告诉我在个人陈述中最好表现出以后进入学界的意愿,千万不能提自己以后想进入业界。其中原因是学校花钱培养博士,自然是有延续本领域学术火种的考量,培养你半天,你为学术圈什么都没做,就跑路赚钱了,当然不好。我当时对这个问题没什么理解,但也照方执行了。如今读博一年,身在其中,不断思考,今天给大家聊一聊我现在的见解。

首先看两个问题。有没有足够教职吸收毕业的博士?当然没有,教职竞争激烈,博士产能过剩,除了某些大神学校的毕业生,一般学校的毕业后先当个博士后已成行业惯例。想找教职?先至少当个两年博后攒攒论文再说。第二是工业界需不需要博士?当然需要,在统计圈,一般而言,硕士对专业理解不够深,能力不够强,不能胜任一些岗位,单位需要招博士,而且这个需求量很大。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鼓励所有博士生寻找教职是脱离实际的。

下一个问题是是不是所有博士生都适合进入学界。答案也是否定的,我敢说,来美国的一大部分博士生,来时是没有太大学术理想的,来美国不是因为有学术梦,而是因为有美国梦。而且本科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也不知道自己学这么多干嘛,不如干脆继续学。在中国的思维里,万事唯有读书高,家长也是鼓励期望的。而且博士是一种身份,不管怎么说,拿下这头衔不会太坏。而且除了时间成本也没什么成本,学校发生活费,何乐不为呢。这些人能力很强,但又没那么顶尖,对自己的学科没太大热情,只有些小喜欢。他们可能很努力,但努力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好已成为习惯。

这种人是不适合搞学术的,我觉得要搞学术要不就有极强的能力,要不就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件事。虽说当上副教授后工作有保障,但这不足以成为找教职的理由。学术本身就难搞,funding就难申,青年学者日子不好过,跟你竞争的要不就有水平,要不就有热情,要不就有资历。游戏难玩,为了混个稳定的饭吃不值得遭这个罪,那么多人不当老师不还是活的好好的。所以我觉得这种人就不能在博士期间念的太理论,免得以后让自己除了找教职别无选择。

我觉得,一个领域需要从业者和推动者,人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数学博士就可以去文理学院教书,传承数学知识,这就是从业者。比如统计学博士就可以去业界工作,应用现有的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一种从业。从业者也在为他的领域做贡献,只不过做贡献的方式不是直接推动领域的发展。而且一个领域的推动者不需要那么多,也不是人人都能做。今天看到陶哲轩又发重磅论文了,我就想何必自己去推动呢,赶紧退出找教职的行列,少抢funding,把有限的资源都让给比我更胜任的人吧。在我这个项目也是这样,我看到我身边的许多人都比我更适合做研究,所以我应该做的是赶紧退出,把教职的机会让给他们,去业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应用统计学做些实际的工作。暑假去斯坦福,感觉更是这样,看到我原来的朋友在学术路上越走越好,我由衷地高兴,想到以后领域的发展能靠这些人,真是前途一片光明,他们让我对领域的未来十分放心(还想到以后小孩的推荐信有着落了)。我要做的就是给你们加油鼓劲,然后以后我如果走运发了财,资助你们搞研究,绝对没话说,杠杠的。

当然,我不是说博士都应该想着跑路赚钱,我觉得招你进来,你应该负责任,好好念,认真做,争取做出好结果,争取能体验科研的乐趣。只是有些事还是勉强不来,自觉无望就早点另觅出路吧,给自己一条路,也给真正适合搞学术的人让一条路。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