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不能全凭兴趣(如何对科研充满热情)


以前老读到这样的文章,一个科学家,对科研非常有兴趣,非常有热情,每周工作六十多个小时,最终取得了重大发现,得了好多大奖,然后接受采访,说我对我的专业就是特别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云云。每次读到这样的文章,我就想我对科研兴趣怎么这么一般,如果我要能和他一样有这种热情和精神多好。

后来我不这样期盼了,因为这样强的兴趣,只有少数人才能找到,这样的科研,也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对于更多的普通科研工作者来说,做科研不能全凭兴趣,还得靠利益。

无需讳言,利益给人巨大的动力,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利益和兴趣冲突时,能坚持站在兴趣一边的也是少数。这也就是为什么recommender system的讲座次次座无虚席,理论讲座却听者寥寥。是recommender system比研究理论更有意思么,我觉得不是,研究理论也挺有意思的,不就是因为搞recommender system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回报么。利益本身就够吸引人的了,如果研究的课题能兼顾兴趣和利益,那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也能找到超凡的工作热情。

人们总称赞“纯粹的爱”,“不图回报的爱”,认为那才是爱的最高形式。我认为这世界上除了血缘关系带来的爱,几乎没有“不图回报的爱”,兴趣也是如此。人们认为脱离了利益的兴趣是纯粹的,高尚的,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人,兴趣不能脱离利益而存在。那是不是因为牵扯利益而感兴趣就不好了呢,我认为恰恰相反,利益和兴趣的联合会促进兴趣发展,而没有利益的支持,兴趣会慢慢消退。我在高中时就喜欢数学,在大学选择了数学专业。我喜欢琢磨数学问题,数学中有吸引人的命题,有精彩的思路,而且解决问题会很有快感。上了大学后,比起高中,我多了一个习惯。解决问题后,我会问自己,这题你会了又怎么样呢,这有球用,你能当数学家靠这个吃饭么。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于是我告诉自己,你做的很好,但你做的毫无意义,解题的成就感瞬间清零。时至今日,我还记得一些曾经思考过的问题,比如一个球面上随机取三个点,它们共半球的概率是⅛,一个二次曲面上永远可以找到四个点,形成一个正方形。这些神奇的命题确实很有意思,但知道这些什么都干不了,不仅什么都干不了,简直是毫无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变的越来越实际,也就对这些没用的问题失去了兴趣。假使思考这些抽象问题能和现实利益相连接,我想我小时候那种纯粹的对数学的热情可以保留更多。

国内一些学术环境则将利益与兴趣的分歧扩大至极致。这一点在一个故事中可见一斑。我院有研究生导师教育学生,大意是你们也老大不小了,要为毕业后谋条出路,可以去考考公务员。现在该老师学生都在忙着改行,因为研究除非做到顶尖去出国深造否则毫无出路,老师都让考公务员。有人曾批评国内研究生无心研究,我想请问批评者,面对如此环境,要求研究生潜心研究,先不问是否现实,这样要求是否合理?

那对于一个博士生,如何将兴趣和利益统一到一起呢?在统计系,我认为是有办法的。对于立志进入学术圈的学生自不必说,他的兴趣和利益自然是统一的—-做好学术,多发论文才能进入好的学校。对于决定进入业界的学生,他们应当意识到,应自由地追逐自己的兴趣,不应因为自己的兴趣是以后工作中不实用的理论就望而却步。研究理论虽然不培养工作所需的技能,但是理论能力强的人在业界一样受赏识,因为博士生里水平最好的人都在搞理论/进学术圈。业界去挖已得到学界offer的博士的例子屡见不鲜,但很少有学界去业界挖fresh phd的。所以研究做的理论没关系,只要你感兴趣,就去做,你花的功夫会收到回报。同时,如果研究做的理论,应多做实习,锻炼编程和分析数据能力。而且理论研究可以让中国人的数学优势最大化。所以结论就是,对于想去业界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最好是理论,然后多做实习,这样兴趣和利益是统一的。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