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园的故事

在2014年,我有一天在昆明转机,大半天的时间只能玩一个景点,就听当地人推荐去了民族园。我对那半天有深刻的印象,今天还回忆起了那天的许多片段。

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在于我被出租车司机坑钱了。2014年高速移动网络还不普及,也没有滴滴打车,机场只能打正规出租车。我清晰地记得从机场去民族园打车要走一个类似北京三环的环路,机场在南边,民族园好像在环路的西北方向。显然顺时针走是更近的,但是下了车我才发现司机好像是逆时针开的,绕了一大圈。关键是司机一路还特热情,和我们大聊特聊昆明的文化经济气候景点,无比热情好客。直到下车后,我的2g诺基亚才刷新出地图,我才发现自己被坑了。当然我至今也不是百分百确定司机绕路了,毕竟初来乍到路不熟。不过时代在进步,在4G网络和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这种事肯定不会发生了。

印象深刻的第二点在于民族园本身。我其实对民族园有不好的预设印象。顾名思义,民族园就是把附近的少数民族拉来放在园子里,给他们盖一些仿制建筑,然后集中给游客展现他们的习俗服饰文化等等。这就好比是动物园的概念,不过把动物换成了人,有不尊重之嫌。人家在自己的栖息地过的好好的,干嘛给叫来住在园区里供人观赏啊,那时的我这样想。

走进民族园,展览的内容和期待的差不多,有的区有动物,比如大象和孔雀,走几步旁边别的区就是介绍少数民族的,比如他们的居住环境,首饰,图腾啥的。有好多定时的免费表演,比如爬杆上树,也掺杂了许多付费项目,一切就像你在中国景区所期待的那样。中午我来到了两个彝族姑娘的小院里,她们在卖米线。米线的卖点似乎在于那是彝族的传统食物,不过那一碗米线,除了是彝族人烧自来水给你煮之外再也没有彝族的地方了。

米线中规中矩,见我吃完后,彝族姑娘主动和我聊天。她开启话题的方式各位读者应该想象不到,她拿了一个小学生用的语文练习册,问我上面一个汉字的拼音怎么读。这下我才知道,她的汉语是在听说中学会的,识字和拼音是小学生水平。之后我俩就攀谈起来,我问她在这里怎么样,她说在这儿挺好,就是待着有时会无聊。我说我来了民族园才知道有这么多少数民族,她说我也是,以前只知道自己是彝族,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别的。更有趣的是她说她们这个彝族村刚进园子的时候还和旁边的彝族村打架,她们说我们村是彝族,你们村不是,对面村说我们才是正经的彝族,你们不是。她们火了,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彝族,你凭啥说我们不是。最终还是专家出面调停,说彝族下面有五十多个分支,好多连语言文字都不通,你们两村都是彝族,不要打架,这才平息了争端。

我问她想不想老家,她说有时会想。我说那想不想回去,她说这里比老家好太多了。我问她怎么好,她说老家得种地,太苦了,种地真是太苦了。她还说她身边好多彝族的姑娘,来到了昆明,因为人长的漂亮,嫁给了昆明的小老板,从此就改变了命运,在昆明落地生根了。但是她对这种傍大款,只追求物质和金钱,不追求爱情的行为瞧不上,并表示自己不会这样做。她还聊起了她的弟弟,说她把她弟弟从老家弄过来了,之前在民族园的餐厅里打工。但是弟弟不珍惜机会,和人打架弄丢了工作,在昆明瞎混。她接下来吐槽了很久她的弟弟,是如何如何不争气,如何如何骗她攒的钱,如何如何受到父母袒护。

和她交谈后,我发现建民族园是不是对少数民族不尊重根本不是她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只是我预设她会有的问题罢了。对于她个人而言,改善生活才是重中之重,能来民族园,天天就煮个米线,不用在老家种地了简直和中了彩票一样开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进驻民族园,能和游客介绍自己民族的风俗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是一份有意义的工作。

彝族小妹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虽然我现在不需要种地了,可是我已经习惯了种东西,你看院子那边是我在这边没事时种的菜,摆弄摆弄也挺好,边说边指向另一边的菜苗。我今天想起她说的这句话,是因为我做了一道数学题。我从小学就开始解数学题,一直解到参加工作。其中出于兴趣也出于目的,因为要竞赛应试升学面试等等。如今我不再需要解数学题了,可是我也习惯了解数学题,有时没事了也会找一两道解一解。解数学题有它独特的小挑战和小喜悦,到了今天,解题对我来说终于能成为纯粹的兴趣了。

最后,我解的题是这样的:Jason是一个独特的宝宝,他的阅读速度非常快,很快就能看完一本书。Jason看书的方式是这样的,一本26页的书,他先以均等的概率翻到一页读完,然后在那页之后的所有页中再以均等的概率挑一页读完,如此往复,直到翻到最后一页,此时读完整本书。现有一本26页的儿童画册,第13页有他最喜欢的动物图案,问Jason恰好能读到这个图案的概率有多少?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