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被歧视和“歧视”别人的经历

种族歧视的问题在美国社会可谓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在我看来,没有被歧视过的美国留学生活甚至是不可能乃至不完整的。我在美国既有被别人歧视的经历,也有“歧视”别人的经历,下面我就来分享下这两段亲身经历,以及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在我刚到美国时,我周末偶尔会去IHOP吃pancake早午餐。有一个周末,我到IHOP到早了,在停车场边晃悠边等人。美国和中国不一样的一个点是拖车比较常见,经常有皮卡或者suv挂个拖车在路上开。能挂拖车的SUV后面底盘上会伸出一小截杆,杆上有一个球,叫hitch ball,全是金属的。拖车前面会有一个开口朝下的碗,扣在球上就能和前车连接在一起。我那时初到美国,比较好奇,就拿脚踩了踩一个SUV的球,想试试承重。

谁知不凑巧,车主一家子正好吃完饭从餐馆出来了,是一家中产阶级样子的白人,男的领头,后面跟着老婆小孩。车主看到了我在踩车上的球,对我喊道:you don’t do that to other’s car in this country(在这个国家你不能踩别人的车)! 我被抓包了,小声说了声sorry,然后灰溜溜地跑掉了。后来进了餐馆,我越想越生气,他可以骂我你tm干嘛呢,从我车上下来,我完全接受。但是他上来就说you don’t do that in this country,言下之意就是说你一个外国人,来自可以踩别人车的蛮夷之邦,但是来了美国这一套可不行。他将一个个人行为直接上升到群体和国家的高度,体现了他对于外国移民根深蒂固的排斥和偏见。

我为这件事难受了一段时间,但也没什么办法,后来慢慢也就平淡了。从这件事中,我切身体会到被人歧视确实是一种难受的体验。和其他一些别的经历相联系,我也认识到美国有的人,看起来挺文明挺包容,其实内心是排斥外国人,特别是华人的。

在我博士即将毕业时,有一天晚上五点左右我在系里的茶水间里洗杯子。这时走进了一个黑人,开始清理桌子和咖啡壶,他穿着系里清洁工常穿的蓝黑色大T恤,身材有点发福。我为了打破沉默,问他,so are you the new janitor (你是系里来的新清洁工吗?)他说不,不是,我是系里的秘书。我立马意识到说错话了,然后赶紧往回圆,我说哦哦,你是那谁,你是管硕士项目的,我老收到你邮件,但是一直对不上号,现在终于对上号了,我是谁谁谁。好像我临走还和他碰了个拳,当时我一点没觉得这件事能有下文。

结果过了几天,我去找系里管博士项目的L教授签字,签完字,L教授问我,你先别走,好好想想,自己这几天犯什么事了。我心里嘀咕,不应该啊,不至于吧,再说她怎么知道,于是我说我没犯啥事啊。L说,你再想想,那天,茶水间。我说我问了S他是不是新的janitor,可是你怎么知道,你那天看到了?L说,当然不是,是S后来报告给了系里顶头的大秘书,大秘书又找到了我,说人家觉得你是因为他的肤色才那么问的。我直接震了一个惊,没想到这么一件事惊动了系里各方领导,我竟然被博士项目主管谈话了!我说,天呐噜,我一点也没有这个意思,这是completely backfitting a story(给我安一个动机),没有证据啊!L教授说是的,这是backfitting a story,我也给人家解释说你不是那样的人,不过你为什么要给别人误解你言行的机会呢,再说了,咱们系从来也没有清洁工可以洗咖啡壶啊。L教授说的确实句句在理,我说你说的对啊,是我错了。L教授说你给人家道个歉吧,我说是的应该的。L教授最后说,你想想,这是在学校里,这要是在工作场合,你可能工作都要没了。

我至今仍对L教授的保护和教诲感恩戴德。不过一开始我是有一点不服气的。首先,他穿的就是清洁工标配,其次,他确实在做清洁桌面的活。确实,清洁工不能动咖啡壶,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可是谁说话都不是先把所有逻辑线索梳理一遍再开口的,大脑有快思考和慢思考,一般说话都是快思考,话到嘴边差不多就说了。最后,我从来也没有看不起清洁工的意思,我也不认为工作分三六九等,清洁工就不如秘书高级。而且这人是不是有点太小题大做玻璃心了。

事实上,他是不是玻璃心我无权评价,因为我不是黑人。可能他从小就因为自己的肤色而饱受歧视,所以对这种事情特别敏感。我说的话不管有没有冒犯的意思,在他听来解释为一种冒犯完全合情合理。他放我一马,觉得我没有那个意思是他宽容,他不舒服了向上级报告是他的权利。所以结论就是这种话我不该说。

在这件事后,我很庆幸我用不大的成本学到了宝贵的一课,那就是在可能触碰种族问题的红线区内,务必要提高政治敏感性,而且开口说话前一定一定要三思。

虽然美国有一些人排外,排华,但是文明,开放,包容的美国人在美国大城市是绝对的主流。而且在美国政治正确文化的影响下,在职场和学校等正式场合,公然搞歧视的人会付出代价,所以大家一般会维持表面上的体面和和平。我当然希望世界上的歧视和偏见越来越少,也愿意从我做起减少偏见,但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讲,能不把歧视公开化,表面上大家都过得去也就够了。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