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力量

大家好,好久不见,距离上次更新已经过去了快两年,而我的娃也接近两岁了。两年的养娃生涯让我对生活和人本身有了一些新的见解。今天我想谈的是基因的力量。

在很多年以前有一位智慧的四娃爸爸,他说为人父母让他更好的认识了自己。当时的我并不理解。现在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nature vs nurture之辩古已有之,一个成年人的偏好和选择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难以分开,而娃受环境作用甚少,因此可以作为参照去大致确定基因的影响。

基因对人对食物的偏好有很大影响。我曾以为食物的偏好主要靠环境:一个人小时候家里习惯吃什么,长大了他就喜欢吃什么。事实证明我完全小看了基因的作用。我和我老婆小时候家里都没有海鲜吃,我们都是到10多岁才大量接触到海鲜,但我对海鲜完全不感冒,我老婆则非常享受。这个差异可能是基因决定的,因为我们的宝宝第一次吃海鲜就非常喜欢,每次吃螃蟹都能吃平时两倍的饭量。我倾向认为娃继承了我老婆的海鲜基因。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油菜。我和我爸都爱吃油菜,以致于炒油菜是我高中学做饭学的第一个菜。当然可以认为这是环境的作用—我爸爱吃,所以小时候家里老做,所以我爱吃。我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直到我发现娃对油菜有自然的偏爱,小朋友一般不喜欢吃蔬菜,可是每次炒菜轮到油菜,他都能稳定的吃一些。似乎有某种“油菜基因”在我们祖孙三代体内流传。简单来说,喜欢吃什么不仅是学习的结果,也是发现的过程:在第一次吃之前,你喜欢吃什么就已经决定了,你需要做的只是多尝试,发现它。

人的爱好也受基因的影响。王羲之说,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我家娃显然偏向静的一方。不比不知道,有一次帮着看邻居家的女娃,我家娃在沙发上坐着玩玩具,小他半岁的女娃推着小椅子,一圈又一圈地绕着茶几跑,不知疲倦,明显更好动。女娃的妈妈后来告诉我,她从小运动能力发育的就好,十个月就会走,而女娃的爸爸则是一名长跑健将。反观自己,我虽然有运动的习惯,也擅长几项运动,但并不算真正享受运动的人,运动更多是出于健康的考虑。我曾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那么喜爱运动,如今看了娃和别人家娃的对比,想到毕竟我也继承了娃一半基因,也就释然了。基因决定了人的天性,认识自己的天性,找到顺应自己天性的发展方式,自己过的称心,做事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与自己的天性对抗,则如逆水行舟,吃力不讨好。看到我娃天性喜静,我大概不会强行push他向职业运动员发展了。

对于整洁和秩序的感知和需求应该也受基因的影响。从小我就记得,我爸有轻微的洁癖和强迫症(我妈语),饭桌旁的地板一天能擦三遍,刷锅刷的太干净一点油星都不留,毁锅(也是我妈语)。我爸是一名医生,他的这种行为那时被亲友们说成是职业病。等到我长大了,我发现自己也喜欢整洁,我博士期间的室友还发朋友圈,题目叫处女座室友带领我搞卫生。我的行为被室友和别的朋友归因为处女座,因为那时星座理论很流行,我也正好符合处女座的多种特点。现在我认为,不论是二十年前的职业病说还是十年前的星座说都不对,就是有一种秩序和强迫症基因在我们祖孙三代间流传。我的娃从小就展现了一些强迫症倾向,包括但不限于玩具很少乱丢,做事一定要做完才去做下一件事,中途被打断会很烦躁。几天前我老婆去幼儿园接他回家,他正在教室拼拼图,然后看见妈妈就兴奋地朝妈妈跑了过来,跑到一半,娃发现不对劲,然后回到小桌子把最后一块拼图拼完了才跟妈妈回家…

最后一件令我释然的事是我发现我的娃很专注,喜欢鼓捣各种机械装置。我在高中时就注意到,我可以也愿意花一个晚自习的时间去琢磨一道数学题,但似乎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像我一样对这类事情感兴趣。后来我读了博士,我在读之前,之中,和之后都曾质疑这是不是一个对的选择,毕竟读起来蛮困难,而且五年时间的机会成本太大了。看到娃在这方面有一点像我,让我觉得可能研究某些东西就是刻在我天性里的宿命吧。

古希腊的哲学家说,认识你自己。养娃显然是认识自己的一个途径。认识自己可以让我们在未来做更适合自己的决策,也能帮助对过去做的决策反思或者和自己和解。只有认识基因的力量,尊重基因的力量,才能让我们帮娃制定更好的发展路线。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养娃让你对自己又有怎样的新发现呢?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