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虽然是美国人的节日,但是感恩却是人类跨越种族、文化的共通主题。对于习以为常的东西,人们往往会失去感恩之心。但是习以为常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理所应当,其得来也不一定轻而易举。和过去对比,现在习以为常的东西过去不一定有,而且过去没有的时候很不方便。这样一比较,就容易心怀感激。
今年我28岁,10年前的我刚上大学。今天早上我刷牙洗脸上班,看似平常的操作,但在我上大学时这一套操作十分gg。GG的点在于宿舍冬天没热水,水管里只有接近室外温度的凉水。刷牙还好,洗脸是非常难受了。当时其实不觉得,但回过头来看,我已经对冰水洗脸ptsd,现在仅仅是想到这个念头我就犯怵。当然,你可以选择前一天晚上拿水壶打好热水,第二天早上用,但还是有些麻烦。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水龙头随时打开流出的汩汩热水,让我看到了物质生活的进步。
就是二十四小时热水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好多家庭也做不到。比如我在北京的家,厨房洗碗没有热水,解决方法是自己烧一点,或者趁着锅热倒点凉水进去,说麻烦也不麻烦。我爸在家常年刷碗,到了美国探亲也负责刷碗,有一次刷碗,他感叹说你们这刷碗也太简单了,随时都有热水。洗澡也是问题,我家原来热水器烧水,先烧二十分钟才有热水,而且如果多人顺序洗澡还要考虑热水分配的问题,相信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在美国公寓楼里,热水是管够的,节约能源基本不存在,洗澡水管够,只可惜水质不好,洗了掉头发…
不光是热水,10年前的在学校喝水也成问题。那时每个宿舍有饮水机,喝纯净水还是矿泉水管够,大水桶一桶接一桶,而且换水大叔巨给力,一个电话过去,半小时以内,大叔提水上六楼,帮你把新的一桶打开,插到机器上才走,而且不用给钱,服务是买水附带的。对比现在,随便点个15刀的外卖,delivery fee两刀,平台service fee两刀,再给两刀小费,再付一刀税,还只送到楼下。这服务质量和大叔比简直搞笑…Anyway,the point is十年前在宿舍喝水喝的很好,但是这仅仅限于宿舍,出了宿舍只有开水可以接。
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图书馆的饮水机,每层最显眼的饮水机有两个,分别在男女洗手间门口。大立柜饮水机,两个口一个接凉水一个接热水,看起来功率强劲,实际上是个憨憨。用定量的模型来描述,首先是流速慢,凉水每秒只可以接10-20毫升,其次是总量小,一般接到200-300毫升后凉水就没了,需要让机器缓个20分钟才能再接300ml凉水。热水倒是管够,不过热水得放好久才能喝,远没有凉水方便。一开始,为了喝热水,我会二三四层跑上跑下,每个机器试试,看哪还有凉水,不过这是菜鸟的做法。因为后来我发现二层的一个偏僻的阅览室里有一个给图书管理员用的饮水机,后来我就专门去那个阅览室学习,这样就能蹭他们的矿泉水。有时不在那屋自习,我也去她们屋接水,但接水时我都会背对着图书管理员,不敢和她们目光直视,因为我怕她们批评我说这水是给她们喝的。好在这样的担忧终究没有发生。但偌大的一个图书馆,应该能容纳上千人工作学习,供水却跟不上,满足基本的喝水需求跟参加比赛似的,也够让人失望的了。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留学的学校到处有water fountain,系里有凉水室温水和热水管够的饮水机,参加工作后除了饮水机还有了一冰箱的汽水,虽然常年都是可乐,mountain dew和同一个牌子气泡水,喝多了也觉得单调,但每当这时,我就提醒自己十年前喝水的经历,然后怀着感激的心情从冰箱里再拿一听健怡可乐。